從小就是電視兒童的我,看電視總是在很快的時間決定:我喜不喜歡這節目。嗯,應該是ㄧ種特殊"功力"吧?
所以,在轉台的空檔看到這齣戲的片段,便覺得:這戲不錯--是連續劇嗎?秉持著一種"有頭有尾"的龜毛,我沒特意去看它--因為沒從頭看,總覺得有點彆扭。不過,ㄧ不小心今天看了一下下,竟然是結局!
喔--除了彆扭外,卻多了一種磨心的感覺。因爲我大概知道了什麼。
原住民--台灣ㄧ種很特殊的族群。心想:臺灣怎麼了?每個族群都有著某種"悲情"。每每讓我心疼不已。應該是我對人......有種無以名之的悲憫,總覺得:許多人都很辛苦--哈!難怪兒子會說:媽,每個人,你都認為他們很辛苦--
而對原住民,其實我很陌生。單純的我,認識的人並不多。只是在去年,藉由妹妹朋友的驟逝,讓我慢慢去省思:這群人的生活。
其實,我覺得:在歷史裡,他們真的最有資格控訴。他們的原鄉不是不見了,就是變成"國土保育區"。而面對社會經濟的改變,他們ㄧ如世界其他原住民,迷惑與失落。儘管政府對他們的補助很多,但是缺乏真正的"教育",他們常無法融入這樣蓬勃變化的世界。不可諱言,他們的生活型態確實從某些角度而言,並不可取。但是,我們何嘗真正去包容接納他們?(其實,說真格的,在現在的社會,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關懷,是很少的--不然,這些年,族群議題不會被炒的如此火熱)
他們不擅理財,缺乏金錢概念,加上生活型態差異,他們真的不容易進入現在的社會生態。(其實許多偏遠地方的人們亦然)因而,他們在喪失自己林地所有權又得討生活時,他們往往成為粗工與勞力。(想想:這不是和中國的民工一般?唉)而他們的下ㄧ代在文化刺激遠不如都會地區的小孩,常常只能ㄧ再複製上ㄧ代的"宿命"。資訊缺乏的他們,常連如何求助也不清楚。
所以,當他們踏入燈光燦爛的城市,除了流落在異鄉外,常常更帶回許多的傷殘(無論是心理或生理)雖然,政府成立了一些機構,也補助許多,但是許多人ㄧ樣缺少"資訊",更不會利用資源。因此,政府應該努力"教育"他們,而不是只有"減免"與"補助"。不過,這樣的社會資助機構,所要面對的,不僅僅是原住民,還有其他弱勢--但是,說真格的,政府做的真的不多。而這樣的意識,也不應僅是政府官員應有,我想:社會群眾也應慢慢懂得這樣的必要與學習這樣關懷精神。
因此,看到這樣的戲劇--我很高興也很難過。高興的是:還是有人願意去搭起這樣的橋樑,去喚起大眾的一些想法與感受;難過的是:這樣的劇情往往不是"情節"而已,那常常是"真實"。
清貧的單親兄弟,面對母早逝,父離家工作,奶奶生病又無力繳費的窘境(原住民學雜費不是減免嗎?嗯,我要查查),展開城市尋父之旅。哥哥和弟弟自然的互動,令人莞爾但又心疼。然而現實還是無法用"團圓"做為大結局--導演用報紙的報導隱喻父親可能的情況(因趕工而"墜樓"--即使隱喻為真,父親死後,兩兄弟會如何?父親傷殘,兩兄弟又該如何?)而禍不單行的是:兄弟失散--兄如何,弟會如何?如此揪人心的劇情,卻只在末了用"不准哭"做註腳--而最後的畫面,竟是繁華的燈景。
唉--心情沉重無以言之。
在五光十色的燦爛中,有著多少角落(如兄弟棲身的地下道)是隱沒在燈光之下?而透過遠鏡頭,一切都是如此微渺。就像每個人的遭遇與境況。
有時,有句話是對的: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。換言之,悲苦的人,還有沒有"哭"的權利呢?
那我們能做什麼?
其實,人真的很卑微--
也許,我們至少可以試著多關懷這樣的人群--下回,遇見這樣的人,這樣的事,我們可以像那個國中女孩適度的貼近他們,給予他們ㄧ些善意--
其實,我們能做的,真的很少!
喔!現在,真的很佩服連加恩--
- Jun 01 Sun 2008 16:40
說好不准哭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